日前,深圳龍崗一小區發生電梯事故,一電梯在運行途中發生故障停在負一樓,11人被困電梯里,呼叫無援。幸虧其中有一人精通土木,設法砸墻挖了一個洞,11人方才脫險得救。然而,戲劇性的結尾,并沒有減輕人們的擔憂:若果不是停在負一樓呢?若果沒有這位善于挖洞的高人呢?總之,電梯安全并不是一個輕 松的話題。
隨著社會的進步,城市智能化、科技化程度大大提高,電梯的普及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。誰來保障的電梯安全性?不出事,皆大歡喜;一出 事,分分鐘是奪命慘劇。光是近兩年,電梯故障帶來的慘痛教訓,令人觸目驚心:今年9月,廣州東站站臺一處下行手扶電梯突然變速,數十人一起跌倒,多人受 傷;去年5月,深圳羅湖一女護士出電梯時,電梯突然運行,女護士慘失生命;2012年9月,上海某商場電梯門自動打開而電梯未到,一女顧客失足從6樓摔 下;同一年,合肥一小區電梯突然下墜,從9樓摔到1樓,一人重傷……
我們有必要不厭其煩地“老調重彈”:比如繃緊神經、定期檢查;對于電梯可能出現的種種異常,提前有所察覺;該維修的維修,該更換的更換,等等。 不過,我們更需要思考另一種情況:明明進行了維修保養,但依然無法阻止事故的發生。很多出事的電梯,也都經過了如期的年檢。問題出在哪里呢?電梯維修保養 服務并非廠商直接提供,維修者得不到廠商維修保養技術,也沒有原裝配件。在維修技術上,難免打了折扣。更可怕的是,他們往往會采用一些非原裝的廉價配件, 后者的質量更是無法保證,有業內人士向媒體透露:“修比不修更危險”。如此看來,嗚呼哀哉。
怎么避免以上情況?由廠商直接提供維修保養服務是最好的路徑。電梯的安裝與購買,不能是一錘子買賣,而應當實行“終身負責制”,完善的售后服 務,包括保養、維護、定期監控等,都需要廠家一一跟進。當然,這不能光靠廠家的自覺性,也要在制度層面完善相關監管機制。近年來,國家質檢總局嘗試建立由 電梯制造企業對電梯的質量安全終身負責的機制。如果在服務期內一旦出問題,就由廠家負全責。電梯使用到達使用期限,當即報廢,馬上更換,絕不拖拉。
電梯質量安全終身負責機制對廠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。廠商負責的不僅僅是生產線上的產品,還包括所有的用戶使用情況,這需要廠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 售后服務管理體系,即對所有出售的電梯建立完整的數據庫。定期回訪客戶,跟進客戶在使用電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,對電梯的“健康”情況長期跟蹤。目前,國內 一些城市已試點電梯“黑匣子”,既能記錄、監督維保人員履責情況,還能實時遠程監控,在異常情況下會自動報警。“黑匣子”連接的監控中心還能通過視頻安撫 乘客、指導自救,以科技筑牢安全網,若不這樣,難堵安全漏洞。
在這個高度智能化、電氣化的時代,如何讓電子(機器)設備與人和諧相處,將成為城市管理之考驗。目前,不僅僅是電梯,還有汽車、地鐵、空調、下 水道、通訊設備等,都為人們高度依賴。如果某一天這些系統突然失靈,有可能會讓城市陷入混亂,甚至成為災難。美國科幻片《機械公敵》所描寫的,說不定就會 成真——一個對人類充滿敵意的機器世界。如果我們對電子(機器)設備只管使用、疏于維護保養,它們就會反。





